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由七星岩潛水客了解洋流與自救

相信各位同學最近都在報章新聞中知道了四月二十六號屏東七星岩外海的八名潛水客被洋流漂走的意外。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八位潛水客在經過四十多小時後的二十八號清晨,由教練在台東太麻里上岸求救後,均已平安歸來。透過這則新聞,我們也藉由這個部落格,來學習什麼是洋流。海上落水後,又該如何自救,爭取所謂的黃金七十二小時。

  屏東落水為何會漂流至台東呢?


     台灣附近海域海流圖
資料來源: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

首先可以看這一張台灣附近的海流圖,透過這一張圖,不難發現為何屏東的七星岩落水後,可以漂流到東部海域。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流一般可分為冬、夏季兩型,春、秋季則為轉型期。在夏季時,黑潮流經台灣東岸,黑潮寬約100公里,深達700公尺左右,表面流速平均達1公尺每秒左右。在冬季的時候,黑潮主流仍然流經台灣東部,其支流則經台灣南端進入台灣海峽;而海峽北部海面因有東北季風的吹送,海流向南。這兩種不同流向的海流相遇於澎湖群島附近,然後向西南一起流入中國南海。
影響海流的原因有哪些呢?其實海流又可稱洋流,洋流的成因有受風力影響的吹送流、密度差引起的密度流、海水擠壓分散引起的補償流。東部外海的洋流其實是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從菲律賓開始,經過台灣東部外海到日本,少部分的洋流也會經由西部往北走。

  落水後該如何自救呢?

  首先必須不慌張,這對於水性不好或者不會游泳的人來說的確困難。一旦緊張將會導致肌肉緊縮,進而造成身體密度增加,如此將大大不利於漂浮於水面。
  再來則是要一邊保持體力,一邊又要能保持不失溫。記得當初接受救生員訓練時,所謂的「漂浮」算是基本功夫,常常每天都要練習個十分鐘,整個救生課程開始跟結束都要各練習一次,沒有穿救生衣的情況之下的確不是件簡單的事,不過越放輕鬆越能浮得接近水面。在保持體力與不失溫的情形下,要如何兼顧,就真的考驗了落水者。
  除漂浮外,再來就是解決喝水的問題,大多數落水者要保持水分,會收取自己的尿液當作飲水,避免脫水情況發生。由於海水是鹹的,喝多了海水反而會加快脫水的速度。
  如果能知道自己的位置當然是最棒的(這次其他隊員獲救,就是因為教練有定位器,因此裝備不佳不齊全,也要避免出海),若能看到陸地則要盡可能的往陸地的方向前進。倘若不知道,還是必須一直保持漂浮於水面,增加自己獲救的機率。

  這次七星岩海難得以喜劇收場,歸功於幾件因素。第一、潛水隊員身穿的潛水衣兼具保暖及漂浮的功能,加上所有隊員聚集在一起,輪流休息和打水,還有彼此打氣,因此得以堅持至救難隊員找到他們。第二、他們用大大的蛙境接收雨水解渴(當然也有喝尿),使得所有隊員不致脫水。最後則是可以歸功於他們的裝備不錯,最後關頭還有閃光燈可以使用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回到學習游泳的課題,游泳可以使我們更熟悉水性,落入水中也較不易慌張,更可以救回自己一命。因此只要不到危險的水域玩耍,游泳的確是相當有助益的一項運動。

5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溺水要怎麼辦??

Unknown 提到...

溺水要怎麼辦??

嘉彬 提到...

  與其問溺水怎麼辦,不如好好想想要如何避免溺水.
  一般來說,不嗜水性的人溺水,通常都會非常慌張,手腳都會不斷的掙扎,但是越用力的結果,就是導致自己身體的肌肉越僵硬,於是浮力越來越低,造成下沉的速度更快.這邊和大家分享一個常識,其實人體的密度和水是差不多的,在全身放輕鬆的情形之下,人體的密度將會略低於水,於是易於漂浮.相反的,如果全身緊張將導致肌肉緊繃,這時身體密度將會大於水,此時將不易漂浮,甚至加速下沉.
  因此落水後,盡可能的放鬆是自救的第一步,倘若無法放鬆還是相當緊張,那只好趕快找身旁是否有可以攀扶的漂浮物,緊抓或攀在漂浮物上等待救援.學會游泳的人落水後相對不易緊張(在靜水之中),因為對水性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是落入海水或者流動的溪水中,不管是否對水性熟悉,都是很危險的事,因為流動的水中易產生漩渦,且內部水流較為強勁,都對落水者相當不利.
  最後則要告訴大家,若看到有人落水時,一定不能驚慌,趕快報警.其次找看看身邊有沒有漂浮物或者是繩子、長竹竿等物品,若長度夠,將長竿由溺水者身旁慢慢接近,供溺水者抓取,再藉以拉上岸,不可由上而下放入水中,因為此舉有打傷溺水者之虞,更不可貿然跳入水中救援,以免救援不成,反而造成多一個溺水者的遺憾.

@意真@ 提到...

如果不會游泳不就很很慘?

tony 提到...

溺水的人常常是會游泳
但是自己太自信反而會害自己